木马病毒是谁发明的
自从美国学生弗里德-科恩以测试计算机安全为目的编写首个电脑病毒以来,全球电脑 病毒到本周迎来了二十周岁的“生日”,目前世界上约有6万多种电脑病毒,它们已经从最初给用户带来小麻烦发展到严重威胁电脑和网络的安全。 病毒写手已经开始利用最新的技术,而且病毒也开始通过网络进行更加快速的传播并引发混乱。科恩在南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病毒,他将病毒加载到了一个名为VD的图形软件中,然后病毒隐藏在VD软件中并通过电脑系统进行传播。 科恩编写这一电脑病毒的最初目的仅仅是为了实验,他发现自己的病毒可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传播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最快的传播速度是5分钟。 科恩1983年11月10日在一个电脑安全研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科恩在论文中充满预见性地指出:“病毒可在电脑网络中象在电脑之间一样传播,这将给许多系统带来广泛和迅速的威胁。” 电脑病毒首先针对IBM电脑编写,此类电脑病毒中最早的一个是1986年出现的“Brain”病毒,它来自巴基斯坦,很明显编写人是为了监视对他们电脑程序的盗版行为。随着“Brain”电脑病毒的出现,此后名为“Lehigh”、“Jerusalem”、“Cascade”和“Miami”的病毒也纷纷问世。
希望采纳
勒索病毒为什么在大学
日前,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电脑系统遭受一个名为WannaCry的病毒攻击,被攻击者被要求支付比特币才能解锁。据悉,目前已经在99个国家观察到超过57000个感染例子。
据社交媒体上用户贴出的照片显示,该勒索软件在锁定电脑后,索要价值300美元的比特币,并显示有“哎哟,你的文件被加密了!”(Ooops, your files have been encrypted!)字样等的对话框。
向左转|向右转
据了解,这是最近几年极为流行的、依靠强加密算法进行勒索的攻击手段。
与之前的攻击不同的是,此次勒索病毒结合了蠕虫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播方式采用了前不久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被泄漏出来的MS17-010漏洞,因此无需受害者下载、查看或打开任何文件即可发动攻击。
向左转|向右转
国内多个高校电脑遭遇病毒入侵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还表示,勒索软件的攻击涉及到国内用户(已收到多起高校案例报告),已经构成较为严重的攻击威胁。
从5月12日晚间起,中国多个高校的师生陆续发现自己电脑中的文件和程序无法打开,而是弹出对话框要求支付比特币等赎金后才能恢复。
目前,山东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在内十几家高校发布遭受病毒攻击的通知,提醒师生注意防范。
部分高校通知称,近期国内多所院校出现ONION勒索软件感染情况,磁盘文件会被病毒加密为.onion后缀,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解密恢复文件,对学习资料和个人数据造成严重损失。根据网络安全机构通报,这是不法分子利用NSA黑客武器库泄漏的“永恒之蓝”发起的病毒攻击事件。
向左转|向右转
国内外被攻击的电脑中的是同一病毒
在NSA泄漏的文件中,WannaCry传播方式的漏洞利用代码被称为“EternalBlue”,所以也有的媒体报道称此次攻击为“永恒之蓝”。
不过,这次WanaCry2.0系列攻击,实际上是一次蠕虫攻击,威力等同于当年的conficker。该蠕虫一旦攻击进入能连接公网的用户机器,就会利用内置了EnternalBlue的攻击代码,自动在内网里寻找开启了445端口的机器进行渗透。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称,当用户主机系统被该勒索软件入侵后,用户主机上的重要数据文件,如:照片、图片、文档、压缩包、音频、视频、可执行程序等多种类型的文件,都被恶意加密且后缀名统一修改为 “.WNCRY”。
向左转|向右转
国内高校为何此次成病毒攻击“重灾区”?
据悉,各大高校通常接入的网络是为教育、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的教育科研网,此骨干网出于学术目的,大多没有对445端口做防范处理,这是导致这次高校成为重灾区的原因之一。
此外,如果用户电脑开启防火墙,也会阻止电脑接收445端口的数据。但中国高校内,一些同学为了打局域网游戏,有时需要关闭防火墙,也是此次事件在中国高校内大肆传播的另一原因。
不过,相关网络运营商在骨干网ISP策略中习惯性禁止445端口的数据传输,防止蠕虫等病毒传播的策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漏洞事件中,间接地降低了本次漏洞所带来的风险。
向左转|向右转
电脑若中了勒索病毒怎么办?
根据中国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CNVD)秘书处普查的结果,互联网上共有900余万台主机IP暴露445端口(端口开放),而中国大陆地区主机IP有300余万台。
据外媒报道,一名网络安全研究员声称他找到方法能停止这个病毒扩散,但警告这只是暂时性质的。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表示,目前,安全业界暂未能有效破除该勒索软的恶意加密行为,用户主机一旦被勒索软件渗透,只能通过重装操作系统的方式来解除勒索行为,但用户重要数据文件不能直接恢复。
此病毒与以往的勒索攻击事件一样,采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因此在事后想要恢复文件是很难的,重点还是在于事前的预防。
向左转|向右转
及时更新 Windows已发布的安全补丁。
在3月MS17-010漏洞刚被爆出的时候,微软已经针对Win7、Win10等系统在内提供了安全更新;此次事件爆发后,微软也迅速对此前尚未提供官方支持的Windows XP等系统发布了特别补丁。
最好是在电脑上安装安全类软件,并保持实时监控功能开启,可以拦截木马病毒的入侵。
Windows 7系统用户可打开控制面板点击防火墙-高级设置-入站规则-新建规则-勾中“端口”-点击“协议与端口”,勾选“特定本地端口”,填写445后点击下一步,继续点击“阻止链接”,一直下一步,并给规则命名,可完成关闭44
关闭445等端口(其他关联端口如: 135、137、139)的外部网络访问权限,在服务器上关闭不必要的上述服务端口;
加强对445等端口(其他关联端口如: 135、137、139)的内部网络区域访问审计,及时发现非授权行为或潜在的攻击行为;
由于微软对部分操作系统停止安全更新,建议对Window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主机进行排查(MS17-010更新已不支持),使用替代操作系统;做好信息系统业务和个人数据的备份。
什么是木马病毒
木马病毒源自古希腊特洛伊战争中著名的“木马计”而得名,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伪装潜伏的网络病毒,等待时机成熟就出来害人。
传染方式: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发出,捆绑在其他的程序中。
病毒特性:会修改注册表、驻留内存、在系统中安装后门程序、开机加载附带的木马。
木马病毒的破坏性:木马病毒的发作要在用户的机器里运行客户端程序,一旦发作,就可设置后门,定时地发送该用户的隐私到木马程序指定的地址,一般同时内置可进入该用户电脑的端口,并可任意控制此计算机,进行文件删除、拷贝、改密码等非法操作。
防范措施:用户提高警惕,不下载和运行来历不明的程序,对于不明来历的邮件附件也不要随意打开。
电脑染上木马病毒有什么现象
电脑中毒一般并不会有明显的状态的,如果有一般就是下面的12种状态:
1.经常死机:病毒打开了许多文件或占用了大量内存;不稳定(如内存质量差,硬件超频性能差等);运行了大容量的软件占用了大量的内存和磁盘空间;使用了一些测试软件(有许多BUG);硬盘空间不够等等;运行网络上的软件时经常死机也许是由于网络速度太慢,所运行的程序太大,或者自己的工作站硬件配置太低。
2.系统无法启动:病毒修改了硬盘的引导信息,或删除了某些启动文件。如引导型病毒引导文件损坏;硬盘损坏或参数设置不正确;系统文件人为地误删除等。
3.文件打不开:病毒修改了文件格式;病毒修改了文件链接位置。文件损坏;硬盘损坏;文件快捷方式对应的链接位置发生了变化;原来编辑文件的软件删除了;如果是在局域网中多表现为服务器中文件存放位置发生了变化,而工作站没有及时涮新服器的内容(长时间打开了资源管理器)。
4.经常报告内存不够:病毒非法占用了大量内存;打开了大量的软件;运行了需内存资源的软件;系统配置不正确;内存本就不够(目前基本内存要求为128M)等。
5.提示硬盘空间不够:病毒复制了大量的病毒文件(这个遇到过好几例,有时好端端的近10G硬盘安装了一个WIN98或WINNT4.0系统就说没空间了,一安装软件就提示硬盘空间不够。硬盘每个分区容量太小;安装了大量的大容量软件;所有软件都集中安装在一个分区之中;硬盘本身就小;如果是在局域网中系统管理员为每个用户设置了工作站用户的“私人盘”使用空间限制,因查看的是整个网络盘的大小,其实“私人盘”上容量已用完了。
6.软盘等设备未访问时出读写信号:病毒感染;软盘取走了还在打开曾经在软盘中打开过的文件。
7.出现大量来历不明的文件:病毒复制文件;可能是一些软件安装中产生的临时文件;也或许是一些软件的配置信息及运行记录。
8.启动黑屏:病毒感染(记得最深的是98年的4.26,我为CIH付出了好几千元的代价,那天我第一次开机到了Windows画面就死机了,第二次再开机就什么也没有了);显示器故障;显示卡故障;主板故障;超频过度;CPU损坏等等
9.数据丢失:病毒删除了文件;硬盘扇区损坏;因恢复文件而覆盖原文件;如果是在网络上的文件,也可能是由于其它用户误删除了。
10.键盘或鼠标无端地锁死:病毒作怪,特别要留意“木马”;键盘或鼠标损坏;主板上键盘或鼠标接口损坏;运行了某个键盘或鼠标锁定程序,所运行的程序太大,长时间系统很忙,表现出按键盘或鼠标不起作用。
11.系统运行速度慢:病毒占用了内存和CPU资源,在后台运行了大量非法操作;硬件配置低;打开的程序太多或太大;系统配置不正确;如果是运行网络上的程序时多数是由于你的机器配置太低造成,也有可能是此时网路上正忙,有许多用户同时打开一个程序;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的硬盘空间不够用来运行程序时作临时交换数据用。
12.系统自动执行操作:病毒在后台执行非法操作;用户在注册表或启动组中设置了有关程序的自动运行;某些软件安装或升级后需自动重启系统。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比,我们知道其实大多数故障都可能是由于人为或软、硬件故障造成的,当我们发现异常后不要急于下断言,在杀毒还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应仔细分析故障的特征,排除软、硬件及人为的可能性。
实用电脑小常识
现代社会中,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但电脑也越来越成为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悄悄地危及人们的健康,引起人的视力衰退、关节损伤、辐射伤害、头部和肩膀疼痛。据调查,常用电脑的人中感到眼睛疲劳的占83%,肩酸腰痛的占63.9%,头痛和食欲不振的则占56.1%和54.4%,还会出现自律神经失调、忧郁症、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等。
专家指出,“电脑病”的产生主要是和人们在电脑面前的坐姿、使用方法,以及使用时间长短有关。因此,对长期使用电脑的人来说,做好防护工作非常重要。
一、坐姿正确。在操作电脑时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将后背坐直,并保持颈部的挺直。两肩自然下垂,上臂贴近身体,手肘弯曲成90度,操作键盘或滑鼠,尽量使手腕保持水平。
二、电脑的摆放高度要合适。将电脑屏幕中心位置安装在与操作者胸部同一水平线上,最好使用可以调节高低的椅子。应有足够的空间伸放双脚,膝盖自然弯曲成90度,并维持双脚着地,不要交叉双脚,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三、与屏幕保持恰当的距离。眼睛与电脑屏幕的距离应在40—50厘米,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四、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使用电脑的时间最好是30分钟就休息一下,可到室外散步,或抬头望天,或向远处眺望,或进行10至20次伸颈和扩胸练习。
五、保持皮肤清洁。电脑荧光屏表面存在着大量静电,其积聚的灰尘可转射到脸部和手的皮肤裸露处,时间久了,易发生斑疹、色素沉着,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皮肤病变等。为减少辐射,应使办公室保持通风干爽,这样能使那些有害物质尽快排出,在电脑桌下放一盆水或是放一盆花草也可减少辐射,勤洗脸也能防止辐射波对皮肤的刺激。
六、合理膳食。平时多吃些胡萝卜、白菜、豆芽、豆腐、红枣、橘子以及牛奶、鸡蛋、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性食品,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A和蛋白质。平时可多饮些茶,茶叶中含有茶多酚等活性物质,有利于吸收与抵抗放射性物质。
最后别忘了,使用电脑后,一定要洗手。键盘上面附着着很多细菌和病毒,也会给人带来伤害。
MP3搜索发现病毒连接
最近发现了利用MP3搜索引擎木马传播的病毒。通过百度、一搜下载MP3以后,电脑都出现了中病毒的症状。一名网友说,她在百度的MP3搜索引擎上将一首MP3格式的歌曲文件下载到电脑后,运行该MP3文件时,电脑浏览器首页被改成了一个从未见过的网址,而鼠标右键也不能用了。
据反病毒专家分析后发现,这些网友通过连接所下载的并不是MP3文件,而是一个病毒文件。瑞星反病毒专家刘刚介绍说,这是一个名叫“首页变种AHK(Trojan.StartPage.ahk)”的木马病毒,感染这个病毒后浏览器会被强行修改,电脑运行变慢甚至崩溃,鼠标右键也出现异常,目前在百度和一搜的MP3搜索引擎中都发现了这个病毒。而通过MP3搜索引擎来传播病毒,这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
由于通过MP3文件传播病毒形式更加隐蔽,专家提供了四条建议:一、计算机一定要安装杀毒软件并注意及时升级;二、上网时应打开杀毒软件的实时监控功能;三、利用杀毒软件的“漏洞扫描”弥补系统漏洞;四、从网上下载电影、音乐文件后应对其进行病毒扫描。
解决系统资源不足问题
第一种思路:
1.清除“剪贴板”
当“剪贴板”中存放的是一幅图画或大段文本时,会占用较多内存。请清除“剪贴板”中的内容,释放它占用的系统资源:单击“开始”,指向“程序”,指向“附件”,指向“系统工具”,单击“剪贴板查看程序”,然后在“编辑”菜单上,单击“删除”命令。
2.重新启动计算机
只退出程序,并不重新启动计算机,程序可能无法将占用的资源归还给系统。请重新启动计算机以释放系统资源。
3.减少自动运行的程序
如果在启动Windows时自动运行的程序太多,那么,即使重新启动计算机,也将没有足够的系统资源用于运行其他程序。设置Windows不启动过多程序:其一,单击“开始→运行”,键入“msconfig”,单击“确定”按钮,单击“启动”选卡,清除不需要自启动的程序前的复选框。其二,单击“开始→运行”,键入“sysedit”,单击“确定”按钮,删除“autoexec.bat”、“win.ini”和“config.sys”文件中不必要的自启动的程序行。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
4.设置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不足也会造成系统运行错误.可以在“系统属性”对话框中手动配置虚拟内存,把虚拟内存的默认位置转到可用空间大的其他磁盘分区。
5.应用程序存在Bug或毁坏
有些应用程序设计上存在Bug或者已被毁坏,运行时就可能与Windows发生冲突或争夺资源,造成系统资源不足。解决方法有二:一是升级问题软件,二是将此软件卸载,改装其他同类软件。
6.内存优化软件
不少的内存优化软件,如RAM Idle和Memo Kit都能够自动清空“剪贴板”、释放被关闭程序未释放的系统资源、对虚拟内存文件(Win386.swp)进行重新组织等,免除手工操作的麻烦,达到自动释放系统资源的目的。
第二种思路:
1.禁用一部分启动项
启动时加载过多的应用程序会使Windows因系统资源严重不足而“蓝屏”,因此我们最好运行“Msconfig”禁用一部分应用程序。或者使用Windows优化大师来代劳。
2.设置足够的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不足也会造成系统多任务运算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时常删除一些临时文件和交换文件对此问题加以解决,此外还可以在“系统属性”下手动配置虚拟内存,把虚拟内存的默认位置转到其他逻辑盘下。并设置得大一些。
3.给硬盘保留足够空间
由于Win9X运行时需要用硬盘作虚拟内存,这就要求硬盘必须保留一定的自由空间以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一般而言,最低应保证100MB以上的空间,否则出现“蓝屏”很可能与硬盘剩余空间太小有关。另外,硬盘的碎片太多,也容易导致“蓝屏”的出现。因此,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碎片整理是必要的。
4.使用内存管理软件
剩下的就是些杂项了,诸如不用activedesktop之类浪费资源的功能。使用内存管理软件,如RAM Idle之类的。养成好习惯,暂时不用的程序就将其关闭。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木马病毒的?
电脑病毒的起源
电脑病毒的概念其实源起相当早,在第一部商用电脑出现之前好几年时,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一篇论文《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识的进行》里,已经勾勒出病毒程序的蓝图。不过在当时,绝大部分的电脑专家都无法想像会有这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
1975年,美国科普作家约翰?布鲁勒尔(John Brunner)写了一本名为《震荡波骑士》(Shock Wave Rider)的书,该书第一次描写了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作为正义和邪恶双方斗争的工具的故事,成为当年最佳畅销书之一。
1977年夏天,托马斯?捷?瑞安(Thomas.J.Ryan)的科幻小说《P-1的春天》(The Adolescence of P-1)成为美国的畅销书,作者在这本书中描写了一种可以在计算机中互相传染的病毒,病毒最后控制了 7,000 台计算机,造成了一场灾难。 虚拟科幻小说世界中的东西,在几年后终于逐渐开始成为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间,美国著名的ATT贝尔实验室中,三个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很无聊的玩起一种游戏:彼此撰写出能够吃掉别人程序的程序来互相作战。这个叫做"磁芯大战"(core war)的游戏,进一步将电脑病毒"感染性"的概念体现出来。
1983年11月3日,一位南加州大学的学生弗雷德?科恩(Fred Cohen)在UNIX系统下,写了一个会引起系统死机的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未引起一些教授的注意与认同。科恩为了证明其理论而将这些程序以论文发表,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科恩的程序,让电脑病毒具备破坏性的概念具体成形。
不过,这种具备感染与破坏性的程序被真正称之为"病毒",则是在两年后的一本《科学美国人》的月刊中。一位叫作杜特尼(A.K.Dewdney)的专栏作家在讨论"磁芯大战"与苹果二型电脑(别怀疑,当时流行的正是苹果二型电脑,在那个时侯,我们熟悉的PC根本还不见踪影)时,开始把这种程序称之为病毒。从此以后我们对于这种具备感染或破坏性的程序,终于有一个"病毒"的名字可以称呼了。
第一个真正的电脑病毒
到了1987年,第一个电脑病毒C-BRAIN终于诞生了(这似乎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般而言,业界都公认这是真正具备完整特征的电脑病毒始祖。这个病毒程序是由一对巴基斯坦兄弟:巴斯特(Basit)和阿姆捷特(Amjad)所写的,他们在当地经营一家贩卖个人电脑的商店,由于当地盗拷软件的风气非常盛行,因此他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他们的软件被任意盗拷。只要有人盗拷他们的软件,C-BRAIN就会发作,将盗拷者的硬盘剩余空间给吃掉。
这个病毒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杀伤力,但后来一些有心人士以C-BRAIN为蓝图,制作出一些变形的病毒。而其他新的病毒创作,也纷纷出笼,不仅有个人创作,甚至出现不少创作集团(如NuKE,Phalcon/Skism,VDV)。各类扫毒、防毒与杀毒软件以及专业公司也纷纷出现。一时间,各种病毒创作与反病毒程序,不断推陈出新,如同百家争鸣。
DOS时代的著名病毒
所谓"DOS时代的病毒",意思是说这是从DOS时代就有的老古董,诸位读者可别以为您现在已经进入Windows 95/98的年代,就不会感染DOS时期的病毒。其实由于Windows 95/98充其量不过是一套架构在DOS上的操作系统,因此即使是处在Windows 95/98之下,一不小心还是会惹火上身的!
耶路撒冷(Jerusalem)
这个古董级病毒其实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别称,叫做"黑色星期五"。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别称?道理很简单:因为只要每逢十三号又是星期五的日子,这个病毒就会发作。而发作时将会终止所有使用者所执行的程序,症状相当凶狠。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
米开朗基罗的名字,对于一些早一点的电脑使用者而言,真可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著名的原因除了它拥有一代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名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杀伤力惊人:每年到了3月6日米开朗基罗生日(这也就是它为什么叫做"米开朗基罗"的原因)时,这个病毒就会以Format硬盘来为这位大师祝寿。于是乎,你辛苦建立的所有资料都毁于一旦,永无翻身之日。
猴子(Monkey)
Monkey据说是第一个"引导型"的病毒,只要你使用被Monkey感染过的系统软盘开机,病毒就会入侵到你的电脑中,然后伺机移走硬盘的分区表,让你一开机就会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的信息。比起"文件型"病毒只有执行过受感染文件才会中毒的途径而言,Monkey的确是更为难缠了。
音乐虫病毒(Music Bug)
这个发作时会大声唱歌,甚至造成资料流失、无法开机的病毒,正是台湾土产的病毒。所以,当你听到电脑自动传来一阵阵音乐声时,别以为你的电脑比别人聪明,那很有可能是中毒了。
其实这种会唱歌的病毒也不少,有另一个著名的病毒(叫什么名字倒忘了)发作时还会高唱着"两只老虎"呢!
DOS时期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而且不断有人改写现有的病毒。到了后期甚至有人写出所谓的"双体引擎",可以把一种病毒创造出更多元化的面貌,让人防不胜防!而病毒发作的症状更是各式各样,有的会唱歌、有的会删除文件、有的会Format硬盘、有的还会在屏幕上显出各式各样的图形与音效。不过幸运的 是,这些DOS时期的古董级病毒,由于大部分的杀毒软件都可以轻易地扫除,所以杀伤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Windows时期的来临
随着Windows 3.1在全球的风行,正式宣告了个人电脑操作环境进入Windows时代。紧接着,Windows 95/98的大为畅销,使得现在几乎所有个人电脑的操作环境都是在Windows状态下。而在Windows环境下最为知名的,大概就属"宏病毒"与"32位病毒"了。
宏病毒
随着各种Windows下套装软件的发展,许多软件开始提供所谓"宏"的功能,让使用者可以用"创造宏"的方式,将一些繁琐的过程记录成一个简单的指令来方便自己操作。然而这种方便的功能,在经过有心人士的设计之后,终于又使得"文件型"病毒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传统的文件型病毒只会感染后缀为exe和com的执行文件,而宏病毒则会感染Word、Excel、AmiPro、Access等软件储存的资料文件。更夸张的是,这种宏病毒是跨操作平台的。以Word的宏病毒为例,它可以感染DOS、Windows 3.1/95/98/NT、OS/2、麦金塔等等系统上的Word文件以及通用模板。
在这些宏病毒之中,最为有名的除了后面要讲的Melissa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Taiwan NO.1B 。这个病毒的发作情形是:到了每月的十三号,只要您随便开启一份Word文件,屏幕上会出现一对话窗口,询问你一道庞杂的算数题。答错的话(这种复杂的算数大概只有超人可以很快算出来吧)就会连续开启二十个窗口,然后又出现另一道问题,如此重复下去,直到耗尽系统资源而死机为止。
虽然宏病毒有很高的传染力,但幸运的是它的破坏能力并不太强,而且解毒方式也较容易,甚至不需杀毒软件就可以自行手动解毒。
32位病毒
所谓"32位病毒",则是在Windows 95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态文件型病毒,它虽然同样是感染exe执行文件,但是这种病毒专挑Windows的32位程序下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大为流行的CIH病毒了。
CIH病毒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可以把自己的本体拆散塞在被感染的文件中,因此受感染的文件大小不会有所变化,杀毒软件也不易察觉。而最后一个版本的CIH病毒,除了每个月26日发作,将你的硬盘Format掉之外,有时候还会破坏主板BIOS内的资料,让你根本无法开机!虽然目前大部分的杀毒软件都有最新的病毒码可以解决这只难缠的病毒,不过由于它的威力实在强大,大家还是小心为上。(CIH又可能在今年4月26发作,你不会有事吧?)
Internet的革命
有人说Internet的出现,引爆了新一波的信息革命。因为在因特网上,人与人的距离被缩短到极小的距离,而各式各样网站的建立以及搜寻引擎的运用,让每个人都很容易从网络上获得想要的信息。
Internet的盛行造就了信息的大量流通,但对于有心散播病毒、盗取他人帐号、密码的电脑黑客来说,网络不折不扣正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渠道。也因此,我们这些一般的使用者,虽然享受到因特网带来的方便,同时却也陷入另一个恐惧之中。
病毒散播的新捷径
由于因特网的便利,病毒的传染途径更为多元化。传统的病毒可能以磁盘或其他存储媒体的方式散布,而现在,你只要在电子邮件或ICQ中,夹带一个文件寄给朋友,就可能把病毒传染给他;甚至从网络上下载文件,都可能收到一个含有病毒的文件。
不过虽然网络使得病毒的散布更为容易,但其实这种病毒还是属于传统型的,只要不随便从一些籍籍无名的网站下载文件(因为有名的网站为了不砸了自己的招牌,提供下载的文件大都经过杀毒处理),安装杀毒软件,随时更新病毒码,下载后的文件不要急着执行,先进行查毒的步骤(因为受传统病毒感染的程序,只要不去执行就不会感染与发作),多半还是可以避免中毒的情形产生。
第二代病毒的崛起
前面所谈的各式各样的病毒,基本上都是属于传统型的病毒,也就是所谓"第一代病毒"。会有这样的称呼方式,主要是用来区分因为Internet蓬勃发展之后,最新出现的崭新病毒。这种新出现的病毒,由于本质上与传统病毒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就有人将之称为"第二代病毒"。
第二代病毒与第一代病毒最大的差异,就是在于第二代病毒传染的途径是基于浏览器的,这种发展真是有点令人瞠目结舌!
原来,为了方便网页设计者在网页上能制造出更精彩的动画,让网页能更有空间感,几家大公司联手制订出Active X及Java的技术。而透过这些技术,甚至能够分辨你使用的软件版本,建议你应该下载哪些软件来更新版本,对于大部分的一般使用者来说,是颇为方便的工具。但若想要让这些网页的动画能够正常执行,浏览器会自动将这些Active X及Java applets的程序下载到硬盘中。在这个过程中,恶性程序的开发者也就利用同样的渠道,经由网络渗透到个人电脑之中了。这就是近来崛起的"第二代病毒",也就是所谓的"网络病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目前常见的第二代病毒,其实破坏性都不大,例如在浏览器中不断开启窗口的"窗口炸弹",带着电子计时器发出"咚咚"声的"闹闹熊"等,只要把浏览器关闭后,对电脑并不会有任何影响。但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难保不会出现更新、破坏性更大的病毒。
只是,我们也不需要因为这种趋势而太过悲观,更不用因噎废食地拒绝使用电脑上网。整个电脑发展史上,病毒与杀毒软件的对抗一直不断的持续进行中,只要小心一点,还是可以愉快地畅游在因特网的世界里。
各大高校爆发O泡果奶病毒,这是一种什么病毒?
这是一种主要在手机上传播的病毒,是一个命名为“一个礼物”的文件,用户只要点开该文件,手机就会强制播放“O泡果奶”的广告声,该病毒无法关闭,也无法调节手机音量。由于该病毒事件多发生在高校学生上课期间,所以造成许多学生“社会性死亡”。
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怎么一直打不开,而且360还报警有木马病毒
你好有可能是网站挂马了,所以360会拦截它,等网站管理人员处理木马后,就可以访问了。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