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24小时在线接单网站

黑客技术,黑客教程,网络黑客,渗透测试,破解软件

攻打日本(明朝攻打日本)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中国攻打日本有那几场战争?

甲午那是日本攻击清。不是中国打日本。

古代中国攻打日本具体的有四次:

第一次:中方是唐朝。

过程:

659年,百济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苏定方率军13万征百济,新罗以5万精兵接应,唐、新罗联军迅速击溃了百济,俘虏了百济国王义慈。义慈王的次子福信收集残部,企图复国,于660年向日本求助,并要求放回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当在位的齐明女皇答应福信的请求,送回丰璋王子,并于661年1月前往九州,欲亲自指挥与唐、新罗联军的战斗,却因劳累过度而病故,出征计划搁浅。

662年,日本组织大量战备物资援助百济,5月,援百济将军阿昙比逻夫率170艘船师抵达百济。663年8月,日本又派卢原君率援军万余,渡海赶赴白江口。同时,唐、新罗联军决定进攻百济丰璋王所在的周留城,由唐将刘仁愿、刘仁师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进击,由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馀隆等率水军,从熊津江前往锦江下游的白江口,与陆军配合,夹击周留城。

13日,丰璋王为迎接日本援军,率水军候于白江口,17日时唐、新罗的水军和日本船师同时抵达,两军交战。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轻视唐、新罗联军的实力,盲目拼杀,结果大败,400余艘战船被焚,兵卒大多溺死,残军投降,百济国灭亡。

白江口海战胜利后,唐朝继续对高句丽用兵,因此未能惩罚倭国与百济联合与唐朝发生战争的行为,唐朝始终与当时的倭国保持联系,但密切程度已经低于圣德太子起至孝德天皇这段期间与中国隋唐两朝的关系。而日本方面由于始终担心唐朝对日用兵,同样未能主动发起更大规模的与唐朝密切联系,而这一切,由于日本天武天皇登基后完全改变。日本在白江口海战败于中国之后,更激发了向唐朝学习的热情,开始派遣规模更大、次数更多的遣唐使,中日两国历史上最友好和文化交流最密切的时期终于开启,直至公元894年日本单独结束派遣遣唐使,才结束了这一中日历史上一度真正友好的时期。

第二次和第三次,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侵日战争。

过程: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既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元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元朝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元朝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元朝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元朝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元朝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侵日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元朝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元朝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第四次:中方是明朝。

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公元1592年、1597年,明万历十九年,万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禄元年,庆长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称为“庆长·文禄之役”,朝鲜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日本的对外扩张历程中,为日本的大陆野心定下所有的基调,以至于影响了日本以后的历史,直至今天仍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实质上是日本历史上最富有侵略野心的人物,莫过于丰臣秀吉。要理解近代日本对外扩张的疯狂和其基本理念,只要研究丰臣秀吉的行径就已经一目了然。

丰臣秀吉(1536~1598年),原在战国大名织田信长(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强大的封建领主)部下为将,因屡建战功,渐受重用,1573年被擢升为大名。初名木下藤吉郎,1558年改姓羽柴氏,1582年织田信长被家臣袭击,被逼自杀身亡,丰臣秀吉代之而起。1586年拥立“后阳成天皇”,自己测冠以“丰臣”。1585年任关白(相当于“御前第一大臣”),1586年任太政大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了战国时代大名纷争的日本后,自感实力强大,迫不及待地发动对中国的战争。早在战国纷争阶段,他奉命征伐时,就说过“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1585年时说:“如今为已征服全日本,地位晋升,邻国在握,财富充裕,已无他求。唯望自己的名声和权势遗留后世。待日本诸事稳定后,将让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屋城,作为作战大本营。1592年4月,出兵朝鲜,丰臣秀吉宣称官次战争不是对朝鲜而是对明朝,朝鲜只是路过,这从5月18日发布的迁都北京准备令里也有体现,该命令中只公布了中国和日本的官职,对朝鲜未做安排。丰臣秀吉认为两年内就可以迁都北京,自己将定居宁波,然后主持对印度的征服。

出兵朝鲜后,丰臣秀吉坐镇名护屋为统帅,宇喜多秀家担任前线总指挥,黑田长政、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兵分三路进击,并迅速攻占朝鲜京城和大片国土,但由于其海战能力弱,被朝鲜将领李舜臣通过两次海战,歼灭了日军精锐部队,致使日本陆军的北进受到牵制。明朝政府派遣的援军李如松部近5万人与朝鲜军队配合,相继收复失地,日军退缩,丰臣秀吉提出议和,第一次战争暂告结束。

由于丰臣秀吉无法满足于当时明朝中国在华夷体系内预留给日本的地位,此后两年多的明日和谈最终失败。1597年1月,日军再次进攻,黑田长政在稷山被明朝军队击败,海军也被李舜臣在鸣梁海面重创,明朝援军继续入朝,进击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长部队。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忧郁而死,日本撤军,到12月全部撤出朝鲜,第二次侵朝彻底失败。另一位日本封建领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丰臣秀吉的势力,建立统一的日本户幕府。这次侵略战争的失败,使日本又意识到与中国作战的时机不成熟,于是江户幕府马上又采取对中国表面上睦邻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维新后,中日间又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第五次中日战争。

忽必烈为什么攻打日本?

小油瓶认为忽必烈攻打日本是由下面几大因素综合决定的

(1)日本人认同正统中原文化

自唐朝以来,日本特别仰慕中原的文化,日本的掌权者会定期潜使朝拜中原的君主,甚至包括辽国、金国和南宋,但是对于这个新兴了草原来的王朝,以武力征服中原的忽必烈,连日本人都认为他们为蛮夷文化。

图为唐朝时日本留学生渡海来华情景

(2)当时的日本自恃拥有武士阶层和与中国相隔的大海有恃无恐

当时的日本皇室大权旁落,权利掌握在镰仓幕府手里,幕府首领北条时宗并不打算顺从蒙古,自恃拥有骁勇善战的武士阶级,凭借偏居大洋,易守难攻的日本列岛,拒绝了忽必烈的朝贡要求。

(3)日本是除南宋之外仅存的未对忽必烈臣服之地

蒙古自成吉思汗开始,便以对外征战劫掠为目标,往北征服了阿里不哥,往西是蒙古其他汗王的地盘,往东协助高丽国平定了叛乱,往南刚刚在襄阳大败南宋,而日本一直与南宋开展贸易活动,击败或者日本臣服,是摆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忽必烈的下个选项。

(4)日本人两次漠视、无视、拒绝的态度

第一次忽必烈派遣了使团前往日本,并带来了忽必烈的信函,忽必烈在信函中提到日本天皇只是个小国国君,幕府政权干脆也直接把蒙古使者遣送回国,连只言片语也不回复。忽必烈被日本人的傲慢搞得心烦意乱,如此弹丸之地竟然公然蔑视他和他的大元王朝。在决定动武之前,他选派了特使赵良毕再次前往日本,结果连觐见日本天皇的请求都被粗鲁拒绝,还把他们驱逐出境。赵良毕回到中国后,向忽必烈汇报了日本的国情,以及自己所收的耻辱,打狗还看主人呢,这次彻底激怒了忽必烈。

(5)第一次对日作战部队全为高丽降兵

忽必烈是在处理完高丽国叛乱之后,才发动的第一次攻日作战,第一次对日作战的部队都有哪些呢?女真军、高丽的屯田军、水军共计1万5千人,这么一只代表蒙古的军队,却全无一个蒙古人,全是降兵,战斗力可想而知,这只军队在日本的博多湾登录,日本甚至都没有动用幕府的军力就将他们杀得丢盔卸甲,然后又遇到了台风,全军覆没。

可见忽必烈利用这些叛军对日作战有两个目的,一来是为了教训日本征服日本,二来可以消耗了大量的叛军。

(6)第二次对日作战部队主力为投降的南宋军队

1788年,崖山一战,南宋彻底灭亡,一大批投降的南宋军队成为了元朝内部的不安定因素。仅过了2年,1281年,忽必烈发动了第二次的对日作战。这一次元兵分两路,一路是忻都、洪茶丘的军队四万人,其中高丽士兵2.7w,蒙古仅1w,第二路则以南宋降军为主的江南军,有10w人,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偌大一直舰队又碰到了台风,剩余部队都被日本杀死。

可笑的是,江南军出征时,携带最多的是农具,这就是说哪怕他们打赢了日本,忽必烈也没想让这10w人回来,全部仍在日本种地。

综上所述,日本的蔑视态度、自己的征服欲、消耗数量庞大的叛军,这三大因素才是忽必烈攻打日本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中国有没有主动攻打过日本

历史只有忽必烈代表中国元朝派兵登陆日本攻打过两次日本,但都没有成功。

元朝曾两次攻打日本,战争分别发动于1274年和1281年。第一次发动战争时,南宋朝廷仍然存在,元朝为了让当时统治日本的镰仓幕府与南宋切割。

几次派人前往劝诫,但皆无收获,在这种大局势之下,元朝不得不发动大军征剿日本,不过是以失败告终。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东征日本的起因是在1274年,当时日本不臣服于元朝,所以就派元军开始征战日本,在同年的十一月,元军从高丽合浦出发,而后进入马岛。

军队浩浩荡荡的进入了马岛,在这次战斗中,元军将日本军队全员歼灭,军队在占领了海岸松林之后,让士兵埋伏在海岸的两边,通过这样的方式夹击日军,所以日军惨败。

就在这天夜里,元军担心日军会在夜间偷袭,所以就命令士兵们回到船上休息,晚上海上突然狂风大起,元军的船只也被大量掀翻,据统计,官兵有一万多人丧生,而这次征战也以失败告终。

紧接着元军进行了第二次的东征日本行动,这次行动是在1281年,元军这次调集了官兵十万余人,而在作战期间,因为日军已经埋伏在海岸边做埋伏,所以也伤亡惨重。

这次战争一共持续了一个多月难分胜负,而后元军驶向了鹰岛,并在这里和日军水军部队展开厮杀。后来元军在海上休息的时候又刮起了台风,士兵也大量伤亡,最终元军只能马上撤离回国。

忽必烈于1286年试图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时在南方发动的对越南陈朝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而作罢,元日战争彻底结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日战争

元朝为什么攻打日本?

因为元朝要一统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元朝并没有把日本打下来,下面简述一下历史上元朝攻打日本的过程吧。其实不是上天在帮日本人,而是与当时元朝人对海洋气候的不了解是有必然联系的忽必烈有两次攻击日本

第一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74年。原因是日本不肯臣服于元朝。于是,忽必烈决

心用武力征服日本。1274年11月,元水军从高丽合浦(韩国镇海湾马山浦)出发,驶向对

马岛。出征的有大战船三百多艘,轻型战船舱三百多艘,小型运输船三百多艘,蒙汉士兵

二万余人,高丽士兵一万多人。元军在对马岛登陆,全歼了日本守军,占领了全岛。然后,

元军继续东行,攻占了壹岐岛。接着,元军在肥前海岸(该地及下述各地点均位于今日本

九州西海岸)击败了日军的抵抗后,向博多湾登陆,占领了今津地区。由于该地区不利于

大部队展开,次日,元军改在百道原和箱崎分别登陆。在百道原登陆的元军进展顺利,打

破了日军的阻击,但有一部分元军在赤坂高地被日军击败。在箱崎登陆的元军击退了日军

占领了海岸松林,夹击在百道原的日军,使其溃败。经一天激战,元军胜多败少。但元军

将领对日军估计过高,害怕日军在夜间袭击,将部队撤回船上休息。当夜,海上狂风大作

,波浪滔天,元军战船大都被刮翻,或触礁沉没,仅有200余艘撤回,官兵伤亡1.3万多人。

元军第一次东征日本失败告终。

第二次东征日本,发生于1281年。此次,元军调集了重兵分两路东征。东路军战船900艘,

官兵4万人,从高丽合浦出发。江南军战船3500艘,官兵10万人,从庆元(今浙江宁波)出

发。两军约定在壹岐岛会师。6月,东路军攻占对马,壹岐岛,没有按约定等待江南军,便

抢先攻击博多湾。由于日军已在海滩筑起石坝,元军难以上岸,因此改为进攻防守薄弱的

老贺岛。元军同日军为争夺该岛海滩,展开了激战。元军不善于在海滩上作战,被杀千人。

血战一个多月,元军仍为能取胜,只得退往壹岐岛。江南军因种种原因退迟了行动时间。

但最终仍与东路军会师。元军向日本主岛继续前进。一路上,多次遭到日本水军阻击。元军

在驶往鹰岛途中,又与日本水军激战了一夜。此后元军船队在海上停留了几天。海上又起

台风,元军船毁人亡。元军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失败告终.

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攻打日本?

据说成吉思汗攻打日本的原因就在日本不肯臣服于他。

成吉思汗曾经多次派遣使者到日本劝服日本人归降于他,但是日本人根本不理他,甚至还教训过使者,成吉思汗对于日本人这样蔑视他的威严感到不满,于是成吉思汗想派兵前去攻打日本。于是他派遣了将近三万人的军队前往日本,兵分三路,从三个地方同时击破。

扩展资料:

日本人面对蒙古军队的攻击,从容不迫,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与蒙古军开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这样的战争持续了将近一个月。战争一开始日本就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但是他们以他们的毅力任然没有让蒙古军队再进一步。

慢慢的日本人熟悉了蒙古的作战方式之后,他们开始反击了,这也是日本人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约在1274年的10月20日,这天暴雨来袭,而蒙古人不熟悉地形,导致多数船只触碰到了触礁,至此援军损伤过半,成吉思汗见胜利无望,便吩咐剩余的军队原路返回。

历史上中国有没有主动攻打过日本?

据史料记载,在中国的历史上只有忽必烈曾经攻打过日本,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公元1274年,远征军由朝鲜出海,驶往九州岛,全军共两万五千人,几乎都是少数民族人民。远征军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 人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国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侵日战争。日本人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

此时日本政局稳定,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 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日本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全部遭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最终只好鸣金收兵。第二次侵日战争以失败告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 评论列表:
  •  笙沉池木
     发布于 2022-07-16 23:36:47  回复该评论
  • 臣(相当于“太摄政”王),1590年完成日本统一。1591年将职位让给其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相当于“国老”),改而专事“海事征讨”谋略及计划实施。 丰臣秀吉
  •  晴枙时窥
     发布于 2022-07-17 05:26:52  回复该评论
  • 日本于兄弟,自己为征服朝鲜和中华,决意渡海”。1587年他在给爱妾浅野氏的信中说:“在我生存之年,誓将唐(明)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1590年他致信朝鲜国王,要求借道进攻中国,遭拒绝后,他于1591年把关白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称“太阁”,在松浦郡建造名护
  •  辙弃半枫
     发布于 2022-07-17 06:40:12  回复该评论
  • 让士兵埋伏在海岸的两边,通过这样的方式夹击日军,所以日军惨败。就在这天夜里,元军担心日军会在夜间偷袭,所以就命令士兵们回到船上休息,晚上海上突然狂风大起,元军的船只也被大量掀翻,据统计,官兵有一万多人丧生,而这次征战也以失败告终。紧接着元军进行了第
  •  痴妓隐诗
     发布于 2022-07-17 09:09:44  回复该评论
  • 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
  •  鸽吻抌妤
     发布于 2022-07-17 04:19:30  回复该评论
  • 当时日本战船有400余艘,唐、新罗联军只有170艘,兵力也处在劣势,在三回合较量中,双方未取得决定性战果,到18日,两军第四次合战,由于日、百济方高估了已方优势,

发表评论:

«    2025年5月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